Thursday, July 24, 2014

緬甸佛教簡史

佛教的傳入和早期佛教

據斯里蘭卡《大史》、《島史》記載,公元前242年,阿育王時期,佛教僧侶在華氏城舉行佛教第三結集,隨後,阿育王向九個地區派遣法師弘揚佛法。其中須那法師和有多羅法師來到了杜溫那崩米地區弘法,這個地區就是以直通(德統Thetong)為中心的下緬甸蒙族地區。
到了第五世紀時,孟族高僧鳴長老將其在斯里蘭卡大寺中整理的巴利文三藏經典及其註釋帶回直通,為孟人引進了純正的小乘佛教。後來小乘佛教有流傳到室利差旦羅、禪邦、若開等地。1906年,考古學家曾對驃國故城室利差旦羅( Thirikathaya)一代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 大量的佛像和巴利文典殘片,證實了5-9世紀時緬甸中部曾十分盛行小乘佛教。
在小乘佛教盛行於驃國的同時,上緬甸地區也有大乘佛教傳播的跡象,這一地區出土了青銅觀音菩薩立像。7世紀起,印度的密宗也開始傳入緬甸。在卑謬的驃國故城,梵文『諸法從緣起』的密宗偕語碑文也有發現。
總結而言,小乘佛教與公元前三世紀時傳入緬甸南部孟族地區,爾後雖有衰落,但未曾滅絕。3-4 世紀時,小乘佛教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傳入驃國。之後大乘佛教和密宗也相繼有水、陸兩路從印度傳入中部地區。11世紀中葉以前,大乘阿利僧教派還曾在蒲甘流行,但1044年阿諾耶塔繼承王位後取締了該教派。

蒲甘王朝時期的佛教

由於阿諾耶塔曾在佛寺隱居多年,深受佛教文化的熏陶,繼位後又受到來自直通的孟族高僧阿羅漢的影響於是立下了改革教派,弘揚佛教的志向。
1056年,阿諾耶塔採納阿羅漢的建議掃蕩了阿利教勢力,廢除了大乘、密宗、婆羅門等教派,定佛教為國教,尊阿羅漢為國師。由於阿羅漢初至蒲甘時未攜帶完備的經典,便建議國王遣使直通,向孟王摩奴河請賜三藏經典和佛舍利,但遭拒絕,引起了阿諾耶塔的不快。浴室阿諾耶塔派兵進攻直通,圍城3個月後攻陷直通城。擊敗了孟王摩奴河後,阿諾耶塔王令人將直通的三藏經典及註釋用32頭大象運回蒲甘,同時將500名高僧及3萬名能將工巧匠帶到了蒲甘。 此次征服使蒲甘的佛教、文化藝術和手工業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是緬甸史上的重大事件。
征服直通後,阿奴耶塔王又與斯里蘭卡同好,派遣僧團前往斯里蘭卡迎請完備的三藏經典。 他還擴建佛塔寺院,塑造佛像,改革佛教,使起盛行全國。隨後繼位的幾代蒲甘國王仍是熱心護法,大力推崇佛教,在各地擴建佛塔寺院,保持了佛教繁榮的局面,蒲甘威名遠揚四方。蒲甘的壁畫、雕刻、建築藝術在繁榮的佛教的推動下有了長足的進步,蒲甘也就成為當時東南亞名副其實的佛教藝術中心。

邦國和東籲時期

佛教經過蒲甘王朝的輝煌後繼續蓬勃發展,佛教從孟緬地區向境內其他少數名字地區的傳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雖然1540年發生了『思洪發滅佛事件』 ,可是其後的緬甸歷代君王都熱心護法,佛教一直繁榮興盛,特別是東籲王朝的奔應龍。
奔應龍在位時期擴建、裝飾佛塔寺院,供養各方僧眾,並大量印發經書,鼓勵研習;他嚴禁殺生,要求境內的禪族人和莫斯利全部昄依佛教,把小乘佛教推廣到緬北邊境地區,是佛教盛極一時。

貢榜王朝時期——(佛教第五次結集)

到貢榜王朝時期,孟雲王(Bodawpaya)兼併若開後,將若開的佛像法寶運回緬甸本部。1802年,他派遣5位比丘赴斯里蘭卡傳法,建立了阿摩羅普羅教派,成為斯里蘭卡佛教三大派別之一,為緬甸和斯里蘭卡佛教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寫作大理石的三藏第一頁
1856年,曼同王(敏東Mindon)繼位後的三年,為了弘揚佛法,決定相見新都曼德勒城。在興建新都的同時,大批佛教寺塔、經樓、戒堂也拔地而起。由於無法實現其政治理想,曼同王轉而全身心地弘揚佛法。1871年,他召集2400名僧侶在曼德勒結集,對巴利文三藏經典加以校訂。 僧侶們用五個月的時間齊誦一遍三藏之後,又花了5年時間將其刻於729快大理石上,以使經文長存。

殖民時期——佛教暫時的衰落

緬甸三次戰敗後,在英人統治時期佛教先後失去了國教的地位。殖民當局保持宗教中立,不對佛教有干涉!佛教在失去政府支持,僧侶沒有統一的中央組織,各寺院各成一體,佛教的影響和作用大為減弱,僧侶們喪失了過去受國王和官員尊崇的地位,僧侶界也失去了僧侶犯小罪由僧侶內部懲罰的傳統權利。隨著註冊寺廟學習的大幅減少,僧侶也快速地減少了傳統文化教育傳播者的地位,傳統寺廟教育在西式教育的衝擊下奄奄一息。緬王時期一村一寺的景象不再,三四個村子共用一座寺廟的現象多了起來。佛教在殖民時期開始了全面的衰退。 

民族意識及佛教的再次興起

1887年,首席專員查理斯.克魯斯威特拒絕了國師提出的承認僧侶享有傳統特權的要求。1895年國師般若薩彌逝世,殖民蕩去不肯任命新的國師,企圖使影響國民最深的佛教群龍無首。至此,緬甸人民與殖民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為了振興佛教,維護自身的權益,僧侶們紛紛組織起來參與政治鬥爭。
吳歐德瑪(U Ottama ဥတ္တမ)
1891年:緬甸佛教協會
1989年:護法會
1904年:仰光佛教學會
1906年:佛教青年會YMBA 1918年、1920年的仰光和曼德勒僧伽團體等組織的相繼成立成為佛教與政治為旗幟的各種進步思想匯集成為一股抗英反帝的政治力量。 吳歐德瑪(U Ottama ဥတ္တမ  和吳威沙拉(U Wisara 就是最早敲響起抗英鬥爭鐘聲的重要法師,他們對民族獨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高僧們的英勇事蹟震動了佛教界和整個緬甸社會,極大地鼓舞了緬甸人民的抗英鬥爭。
隨後有賽雅山領導而爆發的農民反英起義中,許多僧侶成為賽雅山的追隨者和各地起義軍的領導者,寺廟成了起義軍的指揮中心。僧侶們還是1938年全國反帝大罷工的積極參與者與支持者,在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鬥爭中,有許多僧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印有賽雅山像的90元緬幣(農民起義領導者)

獨立之後

A.多黨民主時期:1948-1962——吳努時代(佛教第六次結集)

第六次結集紀念郵票
在英人統治時期,佛教是緬甸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武器。194814日獨立後,佛教自然就成了全國人民的精神寄託和傳統文化的標誌。緬甸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明白無誤地寫道:『國家承認聯邦絕大多數公民所信奉的佛教的特殊地位』,從而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佛教的地位和作用。
為了19545月至19565月佛誕日,佛教評議會和宗教部組織了佛教第六結集,為了搞好這次結集,迎合佛教徒復興佛教的願望,吳努政府耗資兩百萬美元大興土木,在仰光市東北郊吉祥山修建了和平塔和大聖窟,並在和平塔、大聖窟附近一起新建了一所佛教大學、一座戒堂和一座圖書館,他們與塔窟一起構成了一座現代化的佛教城。這次結集主要是對巴利文三藏經典進行校訂。這次結集動員了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尼泊爾等國的2500位高僧參加,歷時兩年。最後於1956522日在大聖窟舉行盛大慶典慶祝佛滅2500週年和本次結集成功。這次結集所產生的現代最權威的巴利文三藏版本也體現了現代跛腳研究的重大成就,為純潔小乘佛教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吳努時代興建的大聖窟

 B.社會主義時期/軍人政府:1962-1988 奈溫

C.新軍人統治時期:1989-2010 鎖帽/ 丹瑞

2007年僧人領導的反軍政府示威(番紅花革命)

D. 緬甸聯邦時期:2011- 登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以愛傳承更新的教會——從馬太福音看教會

弟兄姐妹平安! 歡迎來到神的面前,一起來敬拜,一起學習神的話,一起讓我們的教會教會成為教會。 回到我們一直學習的問題:「教會是什麼?」、「教會應該是什麼?」、「教會在世上的目的又是什麼?」、「怎樣的特質才能讓教會像個教會」。這是我們教會一直在學習的真理,也是我們教會的使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