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是歷史悠久的國家,在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區和更管闊的地方曾發現許多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及新石器時代的器具。在珊邦高原和中部地區也發現不少岩畫、繩文陶片。 如:珊邦東芝在這從舊石器時代發展到鐵器時代這漫長的過程中,緬甸先民從遊獵而居過渡到集體定居出現了村落和邦國。從獵獸、捕魚、採集野果過渡到種植穀物、養殖畜牧和生產經營。從無階級的原始社會過渡到早期階級社會。
A. 早期邦國 (Early
History 1044)
緬北帖族——太公國Tagaung
|
緬甸早期邦國分佈圖 |
帖族緬語稱kadu,以大公為基地從瑞博發展至北部密支那地區,太公國又稱『頂兌』,是由中國和羅馬通商的人作為中間休息站而發展起來的。直通國位於海岸線撒謊那個,地處中國、印度及東南亞各國貿易來往的必經之地,5世紀之後成為緬甸小乘佛教的中心。
緬西若開——旦迎瓦底國
緬南蒙族——杜溫那崩米
蒙族人可能是遷往伊洛瓦底江下游最早的族群,在主後900年期間他們已影響了整個緬甸南部。在東南亞地區蒙族成為最早信仰小乘佛教的族群。
伊洛瓦底流域驃族——貝德弄、汗林、室利差但羅國。
緬語之Pyu人在中國古籍稱他們為『驃』人,是藏緬語系(Tibeto Burman)中最早遷入緬甸的族群。驃國在4世紀進入全盛時期,當時最強大的是室利差但羅國,位於今緬甸卑謬以東地區(Pyi),農業發達,生產大米、甘蔗和木棉,紡織、雕刻、金銀首飾和銅器製作等手工具有相當水平,與中國、印度和東亞與各國都有貿易來往。最終與AD832被南詔所滅。
B. 蒲甘王朝(Bagan
Dynasty A.D 849–1287)
10-11世紀,緬族的勢力越來越大,1044年,阿諾耶塔國王(King Anawrahta,A.
D1044-1077年在位)登記為王,建立蒲甘王朝。他憑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開始了統一緬甸的戰爭。1057年他親率大軍南下攻陷直通(Thetong),得到許多佛教經典和珍寶,帶回眾多僧侶、工匠。隨後西征若開,北戰南詔,並征服禪人統一了上下緬甸大部分地區。
|
緬甸第一統治王國:蒲甘(Bagan) |
阿諾耶塔和江喜達積極輔佐佛教,擴建佛塔寺廟,其後繼位的諸位國王也都興建佛塔寺廟視為功德 。蒲甘王朝時期確立了小乘佛教在緬甸的主流地位 ,在13
世紀初期達到鼎盛,並成為當時整個東南亞地區的佛教中心。
可是到了13世紀中葉後,內部力量分裂,蒲甘以北控制膠瑟地區的禪族,南方的蒙族、西部的若開族紛紛自立,拒向蒲甘納貢稱臣 。這導致蒲甘情勢每況愈下,面臨全面危機。1287年忽必烈(Kublai Khan)率領蒙古人大肆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在蒲甘衰落時它的統治勢力實際上已控制在“禪族三兄弟”的手中。隨後“禪族三兄弟”中最小的僧哥速於1312年建立邦牙城,立國為王。
C. 多邦國時期(Small
kingdoms A.D 1287-1531)
蒲甘統治結束後,緬甸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進入了歷史上的封建割據時期。在十四世紀緬甸分裂為四個主要的強大勢力。緬甸中部的阿瓦、北部的禪、南部的蒙族和西部的若開。
在南部,有蒙族首領伐麗流於1281年在馬都八建都為王,1369年遷都於勃固,稱『勃固王朝』。
1364年拖彌婆耶結束了禪族首領分治的局面,建立阿瓦城,建立為王,稱『阿瓦王朝』 (1364–1555)。1386年起,阿瓦王朝出於經濟利益和向緬甸南部移民的需要與勃固王朝進行了長達四十年的戰爭。這戰爭使國力衰落,但也由於經常作戰經驗,軍事技術等方面大有進步,國內交通道路也有前所未有的發展,這無疑為緬甸再次統一創造力極好條件。
D. 東籲王朝(Toungoo
Dynasty A.D 1531-1753)
進入16世紀,緬甸主要政治勢力有:北部包括阿瓦在內的禪——緬族勢力;南部一勃固為中心的蒙族和以 東籲為中心的緬族勢力。
當阿瓦和勃固因四十年戰爭而國力削弱時,東籲則避免了戰禍,使緬族人能積蓄力量強盛起來。特別是以思洪發(1527-1543年)為首的禪北人佔領阿瓦奪取王位後,採取迫害人民和踐踏佛教的政策,大批高僧法師、文人墨客和黎民百姓紛紛逃奔東籲,使東籲力量得到加強。
|
東籲王朝版圖 (Taungoo Empire1580) |
1531年東籲首領明吉逾逝世,其子德彬瑞體(1531-1551在位)繼位,建立東籲王朝。之後與他手下大將奔應龍(1551-1581年在位)一起開始了再次統一緬甸的戰爭。1541年他們征服了下緬甸的勃固,1548年又折兵遠征星羅,取得一系列的成功,幾乎統一了半個緬甸。1551年德彬瑞體被蒙人暗殺,奔應龍繼位,此後幾年奔應龍軍隊佔領了緬甸北部、南部及星羅北部,最終於1562年實現了除若開以外的緬甸第二次統一。
統一後的緬甸未能得到長久的安寧,緬甸和星羅經常交戰,連年交戰,苦了人民,農民暴動不時發生,國家再次分裂。當明耶楠達梅之子阿那比隆繼位後(1605-1628年在位),收復了之前所失之地,並佔領了除德寧達伊和若開以外的整個緬甸,實現了緬甸的第三次統一,史稱良淵時期(Nyaungyan)。
18世紀初,下緬甸的蒙族勢力漸漸強大,1740年爆發的蒙族起義,從內部動搖了東籲王朝的政治。1752年,蒙族首領彬尼亞德拉的軍隊攻陷阿瓦,至此,統治緬甸200餘年的東籲王朝逐告結束。
E. 貢榜王朝 (Konbaung
Dynasty A.D 1752–1885)
蒙族攻陷阿瓦後,並未能控制緬甸全國,就在阿瓦陷落的當年——1752年,瑞帽地區木連城的緬族首領雍籍牙便揭竿而起,聯合周圍46個村莊的群眾反抗蒙族統治。雍籍牙被擁戴為王,號阿龍帕亞(Alaung
Min Tayar 1752-1760年在位)。1752年底,雍籍牙控制了伊洛瓦底江以西和阿瓦以北的地區後,在1753年稍作修整,將木連城修築成『耶德納等卡』新城(瑞波),定國號為『貢榜』。1754年1月雍籍牙收復阿瓦,很快把整個上緬甸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隨後帶兵南征,1755莫阿門1月攻下卑謬,5月攻克大光(今仰光)。最後於1757年佔領蒙人首府漢達瓦底,實現了緬甸史上的第四次統一。
貢榜王朝建立時的18世紀中葉,正是英法殖民主義者向亞洲進行大規模擴張的時候。1753年4月,英國東印度公司派人在勃生河口的恆枝島設立了基地。法國殖民者的勢力則進入蒙族地區的漢達瓦底和沙廉。到雍籍牙之子奔紀覺(Depeyin
Min 1760-1763年在位)統治時期,英國進一步取得了仰光、勃生等沿海城市開設商店進行貿易的權利。
奔紀覺之弟孟駁(1763-1776年在位)繼位時將首都從瑞波遷回阿瓦,在他統治時期,國勢有所強盛。但1764年的星羅和緬甸戰爭和1765年的中緬戰爭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國內財政危機一直延續到幸古王(1776-1782年在位)執政時期。
1782年至1819年是孟雲國王(King 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占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
貢榜王朝最後一位國王:錫伯(Tibow 1878-1885 ) |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至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 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占勃固城將此地稱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最後於1885年11月12日北上進攻上緬甸,輕而易舉地攻入京城曼德勒,俘虜了緬王錫伯。1886年月,英國宣布上緬甸為英國屬地,此時英國將緬甸納入印度的一省,將政府設于仰光,至此緬甸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貢榜王朝後期執政的緬甸王依次為孟既(1819-1837)、孟坑(1837-1846)、蒲甘曼(1846-1853)、曼同(1853-1878)、錫伯(1878-1885).這一時期正是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向海外殖民擴張的時代。亞洲成為英、法等殖民勢力角逐的場所。
F. 殖民時期(1824–1942, 1945–1948)
民族運動時期 Nationalist
movement (1900s–1948)
日本統治時期(抗日)Japanese occupation (1942–1945)
爭取獨立時期(英國重回緬甸)State of Burma (1943–1945)
G. 獨立過後1948-
多黨民主時期:1948-1962 Union of Burma (1948–1962)
重要人物: 吳努( U Nu )
- 社會主義/ 軍政府時期1962 Socialist Republic of Burma (1962–1988)
重要人物: 奈溫(U Naywin )
- 新軍人政府時期1988-2011 Union of Myanmar (1989–2010)
重要人物: 鎖帽/ 丹瑞
- 緬甸聯邦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2010–present)
重要人物: 登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