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刻
翻譯:林來慰
出版:證主出版社
日期:1997年10月第11版
巴刻在《認識神》一書中,深入淺出地將基督教的神觀寫成一本可讀性高,而且深具靈修味道的書,不像一般枯燥艱澀的系統神學論述,叫人敬而遠之。而本書的 成功,在於對“神學”(狹義和廣義)有正確和合乎正統神學思想的理解與支持。
--張慕皚
作者維護並重申很多偉大的聖經主題......他碰到甚麼教義,甚麼教義就照亮起來,並且勇勇氣、邏輯、清晰的文字和熱切的心腸推崇每一教義...他所處理的真理,使人心火熱,最低限度,它使我的心火熱起來,逼使我放下一切,向神敬拜和禱告。 ----John Stott
大綱:
原著序
第二部 看你的神!
- 第七章 不變的神
- 第八章 神的威嚴
- 第九章 唯神是智
- 第十章 神智與人智
- 第十一章 你話是真理
- 第十二章 神的愛
- 第十三章 神的恩典
- 第十四章 神是審判者
- 第十五章 神的忿怒
- 第十六章 恩慈和嚴厲
- 第十七章 嫉妒的神
第三部 神若為我們
- 第十八章 福音的中心
- 第十九章 神的兒子
- 第二十章 你是我們的引導
- 第廿一章 內在的試煉
- 第廿二章 神的豐裕
原著序
J. I. Packer |
在《基督教神學序言》( A Preface to Christian Theology)一書中,約翰·麥基(john Mackay)把兩種對基督教事物不同的態度,作了個比喻:有些人坐在西班牙式房子的高高露臺上,流覽下面過路的旅客。“臺上人”可以聽見旅客的談話,也可以和他們聊天。他們或批評旅客走路的姿態,或討論道路的問題,諸如道路怎麼會存在?它通到那裏去?沿途在不同地方會看見什麼?……等等。但他們始終是旁觀者;他們的問題只是理論而已。相反,旅客們面對的問題,雖然也有理論的成份,大致上卻很實際—— “往那裏去”和“如何上路”的問題,不但需要明白瞭解,還要抉擇和行動。臺上人和旅客們或許忖思相同事物,他們的問題卻不同。因此(舉例說)若談到邪惡,臺上人的問題是:在神的主權和恩慈中,如何在理論上解釋罪惡的存在?旅客們的問題卻是如何駕馭邪惡,使惡變善?又再舉例:若談到罪惡,臺上人就問:種族的罪惡和個人的敗壞是否真有其事?至於旅客們,既從自己裏面認識罪,就問:有得救的盼望嗎?或以“神性”( Godhead)為例;臺上人間神怎麼會有三位?三位如何成為一體?成為一體的三位又如何有位格?旅客們卻想知道:如何好好的尊崇、敬愛、以及信靠那位已合力把他們從罪惡帶進榮耀的三一神。例子不勝枚舉。本書是為旅客們而寫的,所針對的也是旅客的問題。
寫本書的信念是:對神無知——無知于他的作為和與他相交的方法——是今天大多數教會的軟弱的根由。這種情形,似乎由兩種不幸的趨勢造成:
第一:基督徒的思想己順從了現代精神——這種精神是產生人類偉大的思想,而只容納有關神的渺小思想。現代人應付神的方法,若不乾脆否定他,也敬而遠之;可笑的是,現代基督徒忙著在不敬虔的世界中維持宗教活動,到頭來也把神拒於千里之外。明眼人有見及此,倒想從教會中引退,不屑同流合污,寧可自行尋求神。這也不能全怪他們,因為教會中人既把望遠鏡倒轉來看神,以致把神看成侏儒,自己也就不過是侏儒基督徒;明眼人很自然不會就此滿足。再者,對現代人來說,有關死亡、永恆、審判、靈魂之偉大、今生的抉擇有永存的效果等思想,都屬無稽;可悲的是,基督教會不但沒有大聲疾呼,提醒世界所遺忘的事,竟一同把這些事不了了之。對基督徒生活來說,推崇現代精神,無疑等於自殺。
第二:基督徒思想己給現代懷疑主義迷惑了。三個多世紀以來,文藝復興中自然主義的酵母,在西方思想中如癌蔓延。十七世紀的亞米紉斯學者( APminians)和自然神論者( Deists),和十六世紀的蘇西尼學者( Socinians)一樣,都否定改革派神學所說的:神若非直接的就是完全的控制他的宇宙;一直以來,人都用神學、哲學和科學去維護上述否定。結果,聖經和基督教歷史上很多劃時代的事件,都猛受炮火圍攻。信仰的基要事實,備受質疑。神在西乃山與以色列相遇嗎?耶穌不過是一個很屬靈的人嗎?福音書的神跡真發生過嗎?福音書中的耶穌大致上豈非構想的人物嗎?——諸如此類。還有,對屬天啟示( divine revelation)和基督徒的始源( Christian origins)兩事的懷疑,也繁衍了更廣泛的懷疑,而摒棄真理統一的觀念,隨之摒棄人類知識統一的希望。因此,現在普遍的假定是:我的宗教感悟,與我對身外事物的科學知識無關,因為神並不在世界的“那邊”,只在思維“裏面”。在第二世紀諾斯底神智學( Gnostic theosophy)曾想鯨看基督教,目前刻劃時代的是對神的懷疑和混淆,比什麼都更糟!
今天常有人說,神學比從前更堅牢;從學術上的專門知識和出版書籍的品質來看,這或許是真的。但在教會持守福音的真實性這基本工作上,神學長久以來卻十分脆弱而彆扭。九十年前,司布真( C.H.Spurgeon)目覬涅信會人士對聖經、救臏和人類命運等教義立場搖幌,就以“走下坡”去形容其危機。他今天若觀察基督教對神的觀念,我想他或會呼之曰 "突然下降"吧!
“你們當站在路上察看,訪問古道,那是善道,便行在其間。這樣,你們心裏必得安息。”(耶六1 6)這也是本書發出的邀請。除非間接地,本書並不批判新路,而是直接重提古道,因為善道終究是善道。我不要求讀者以為我已透撤知道書中所說的。魯益師( C.S.Lewis )曾說:“像我這樣想像力遠勝於服從力的人,應受公平的懲罰;我們往往幻想一些超乎實際所能攀及的情景。如果把幻想的描述出來,就會使別人和自己相信已臻此境”——那是自欺欺人(參魯氏著《四愛》(The Four Loves)一書第一二八頁。泉源出版社出版)。所有培靈書刊的讀者和作者,若能斟酌魯氏的話,必大有裨益。然而,‘我們既有信心,正如經上記著說,“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我們也信,所以也說話。’(林後四1 3)——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任何人,正如我在默想字裏行間時有所得著,這勞苦就大有價值。
原著者巴刻(J.I. Packer)序於
一九七二年七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